为什么240hz显示器只能设置144,随着游戏技术的不断发展,240Hz显示器成为了越来越多游戏玩家追求的对象。然而很多游戏显示器无法完全满足其带宽需求,导致最高帧率只能被限制在144。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240Hz显示器需要更高的带宽来传输图像数据,而现有的游戏显示器带宽有限,无法完全支持这种高速率。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可能的解决方法。
游戏显示器带宽不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写在前面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用户买了高刷显示器后,往往不会手动开启高刷,直到这台显示器报废,都在默认的60Hz下使用。
想要把显示器分辨率从60Hz提升到120/144/240Hz非常简单,只要我们在桌面右键。选择显示设置,在选择高级显示设置,就可以在页面看到刷新频率这个选项了,下拉后就可以选择我们想要的屏幕刷新率。
但是对于高端电竞显示器用户,经常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的显示器明明是2K240Hz,为什么在系统里只能设置到2K144Hz,实际跑不满240Hz。
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我们显卡和显示器之间传输视频的带宽不足导致的。和家里的千兆网络下载跑不满125MB/s一样,想要让我们的高刷显示器跑满标称刷新率,我们需要在显卡输出接口、视频传输线和显示器接口三个关键位置满足显示器的带宽需求。
什么是带宽带宽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从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计量单位是比特率,也就是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单位是bps(bit/s)。常用在网速带宽、显卡带宽、内存带宽等。
以100M宽带为例,百兆宽带的理论带宽是100Mbps=1000,000,000bps。对应的下载速度就是12.5MB/s,(1MB/s=8Mbps,注意大小写)。
而我们的显卡把画面数据传输到显示器,因为不同显示器的分辨率、刷新率等参数不同,也是需要不同的带宽来支持的。
如何计算显示器所需的带宽显示器的带宽计算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我们简化之后可以参考下面的公式。
显示器带宽≈分辨率*刷新率*色深*3
分辨率就是显示器的分辨率,常见的1080P是1920*1080,2K是2560*1440,4K是3840*2160。刷新率就是前文提到的高刷显示器参数,常见的有60Hz、120Hz、144Hz、240Hz等等。色深是指在位图或视频帧缓冲区中用于表示单个像素的颜色的比特数(bit),用来描述色彩丰富程度。常见的高端显示器色深有8bit、10bit。如果显示器是8抖10bit的色深,计算的时候用10bit。最后因为8bit/10bit是RGB三原色,所以要*3。以我手头的泰坦军团P27B2S为例,是一款2K分辨率、240Hz刷新率、8bit色深的27英寸高刷电竞显示器。
泰坦军团P27B2S所需的带宽≈2560*1440*240*8*3=21233664000bps,也就是21.24Gbit/s。
考虑到视频传输的损耗、接口的有效带宽损失等等因素,我们这边计算出来的显示器所需带宽是个大概的数字。弄清楚了显示器所需的带宽大小,我们就可以来根据带宽选择接口了。
不同接口的区别目前常见的显卡/显示器/线材接口(协议)主要分为HDMI、DP和雷电(Thunderbolt)三种,其中前两种最为主流,老旧的VGA和DVI现在基本已经被淘汰了。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三种接口(协议)。
HDMI接口HDMI接口的英文全称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中文全称是高清多媒体接口,是一种全数字化视频以及音频发送接口。因为能够同时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和家电产品中。
从21世纪初推出到现在,HDMI接口标准已经历经1.0、1.1、1.2、1.3、1.4、2.0和2.1众多版本(向下兼容)。而最新的HDMI2.1标准能提供48Gbit/s的传输带宽和42.6Gbit/s的最大传输数据速率,可以满足4K144Hz的画面输出。
针对各个版本的HDMI接口能够支持画面输出,我们可以对照下表。可以看到HDMI 2.0标准接口可以支持到最大4K60Hz或者2K144Hz,再往上就需要HDMI 2.1标准了。
不同HDMI标准支持的画质对照表DP接口DP接口全称DisplayPort,同样支持视频和音频传输,是由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制定的免费接口标准(HDMI按年收费)。
从2006年DP 1.0标准接口发布到现在,已经拥有1.0、1.1a、1.2、1.3、1.4、2.0等版本(向下兼容),目前主流的DP 1.4标准接口可以提供32.Gbit/s的传输带宽和25.92Gbit/s的最大传输数据速率,可以支持最大4K120Hz或者2K240Hz的画面输出。
泰坦军团P27B2S显示器标配的就是DP线材就是支持DP 1.4标准,可以满足显示器2K240Hz画面的带宽需求。
当然各位懒人可以继续看表,DP各标准接口带宽支持的画面。
不同DP标准支持的画质对照表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尽管DP 1.4标准的带宽已经足够满足4K120Hz/8K30Hz这种高规格画面的需求,但是现在40系显卡已经喊出了畅玩4K144Hz的口号,市面上也有顶级显示器给到了4K144Hz这样的画质。这时候就要祭出DP 1.4标准内置的黑科技-VESA DSC技术。
DSC技术DSC的英文全称是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中文名叫影像压缩传输技术。是一项由VESA制定,用于图像显示流的压缩与解压缩的规范,主要用于高端电子设备的高质量音视频传输需求,能实现传输 3:1 压缩率的视频信号。主要应用于部分DP 1.4标准和HDMI 2.1标准。
说人话就是通过部分压缩画质,达到低带宽输出更高画质的内容。不过因为DSC技术的画质压缩损失很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以算是视觉无损(高端作图用户除外)。
有了DSC技术加持,原本需要双线DP 1.4输出才能满足的4K144Hz画质,现在只需要一根线材就能搞定,最大可以支持到5K120Hz/8K60hz画质显示器。同时还支持HDR等功能,可以说是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泰坦军团的32英寸Minile电竞显示器P32A6V为例(4K 144Hz 10bit)。
显示器提供了2个HDMI2.1,能够完美支持4K 144Hz 10bit的画面。单独的DP1.4接口支持DSC技术,所以也能够支持4K 144Hz 10bit的画面。对于高端用户来说,可以实现一台显示器外挂三台主机。
雷电接口雷电接口的英文全称是Thunderbolt,是一项融合PCIe和DP两种通信标准的技术接口,能够实现更快更大的视频、音频和数据传输,以及更大的供电支持。雷电技术由英特尔制定,是一项从收费变免费的标准。
从2011年推出至今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其中1、2代雷电标准采用MiniDP接口,3、4代雷电标准采用Type-C接口(同接口类型向下兼容)。最新的雷电4接口标准兼容USB 4、DP 1.4及 PCIe协议,可以提供40Gbit/s的双向带宽,支持最高4K144Hz的画质输出,最大32Gb/s的传输速率和100W的输出功率。
C口的优秀通用性,加上强大的功能和免费的授权,雷电3/4接口已经是目前新款中高端笔记本上最常见的接口了(闪电标识)。
速度总结在理论最大带宽的情况下,各标准接口的画质传输排名排序如下
HDMI2.1>雷电4=雷电3>DP1.4>DP1.2>HDMI2.0>HDMI1.4
了解清楚了不同标准接口的带宽区别,我们只要保证自己的显卡输出接口、视频传输线和显示器接口三者带宽都足够(高标准向下兼容),就可以愉快的在高级显示设置里打开我们的高刷了。
实际案例理论知识都讲完了,估计还是相当一部分朋友懒得看完或者没有看懂的。接下去我还是以自己在用的泰坦军团P27B2S为例,来看看这款2000元不到的电竞高刷显示器,需要怎么接才能跑满2K240Hz。
首先对照上文中两张快速查找表可以得知,想要跑满2K240Hz画质,需要DP 1.3/1.4,HDMI 2.1或者雷电3/4标准接口。而泰坦军团P27B2S显示器提供了2个DP 1.4和2个HDMI 2.0接口,考虑到会跑2K240Hz画质的用户,显卡一般都是近三代的高端卡(都有DP1.4),所以我们只需要把配件里的DP 1.4数据线接到显示器上任意一个DP接口上,就能轻松在2K画质下开启240Hz刷新率了。
通过UFO Test可以看到240/120Hz刷新率在正常测试速率下没有丝毫的撕裂感,相比60Hz的画面肉眼可见的流畅不少。
但是如果我们在玩如CS:GO、PUBG、永劫无间等FPS游戏时,视角更快速的转动切换,240Hz极致高刷的优势就提现出来了。我们把UFO Test的速率放到最快,可以看到虽然肉眼已经很难捕捉到飞碟,但是240Hz的那一列动画撕裂感明显少于120Hz,这就是极致高刷带来的体验提升。
240Hz的显示器由于每秒钟能够显示出更多帧的图像内容,因此相比常见的144Hz显示器游戏体验更流畅,非常适合CS:GO这类FPS游戏。可以看到无论我镜头切换的多么快,画面整体的过渡是非常流畅的,可以让我第一时间把视角转到A门进行对枪,没有出现拖影的情况。
2K分辨率下,有了240Hz刷新率的加持,即便是看回放,也能够更清楚看到选手的操作过程,不错过一个细节。
写在最后认真看完本篇内容的各位,相信已经知晓了显示器带宽的秘密,再也不用担心花的钱自己却不能享受到每一分的乐趣了。如果是和我一样喜欢FPS游戏的用户,泰坦军团这款1999元的27英寸2K240Hz高刷显示器是个非常有性价比的选择,记得接DP接口哦!
虽然240Hz显示器看起来很酷,但由于带宽问题,它们不能完全利用其潜力。如果您真的想达到更快的刷新率,并且您的GPU能够支持该速度,则升级到更高的游戏显示器将是解决方案。
电脑教程推荐
win10系统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4 win10系统家园 版权声明